园所地址:南京市应天大街787号虹苑新寓小区内
联系电话:025—86406408
联系人: 马老师 王老师
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2-10-17 21:27:43.0 |
(1)重视身体健康教育
①合理安排膳食
原卫生部发布的《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修订说明规定,托幼机构应当根据儿童生理需求制订儿童膳食计划。根据膳食计划制订带量食谱,1- 2周更换1次。食物品种要多样化且合理搭配。要求三大营养素热量占总热量的百分比是蛋白质12%-15%,脂肪30%-35%,碳水化合物50%-60%。每日早餐、午餐、晚餐热量分配比例为30%、40%、30%。优质蛋白质占蛋白质总量的50%以上。早点:谷类5克-10克,牛奶或豆浆,一般牛奶125克左右;午餐:粮食65克- 70克,荤菜65克,蔬菜100克-120克。午点:谷物类20克,水果100克。全天食用油要求12克,糖少量,盐1克。
太瘦或太胖都是孩子不健康的表现,说明孩子的膳食结构不合理。养成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为孩子安排膳食是身体健康的重要前提。家长应为幼儿提供谷物、蔬菜、水果、肉、奶、蛋、豆制品等多样化的食物,均衡搭配;在烹调方式上要科学,尽量少煎炸、烧烤、腌制;鼓励孩子多喝白开水等等。
②加强体质锻炼
3-6岁是孩子身体发展的关键时期,提高孩子身体健康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体育锻炼。家长要保证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提高孩子适应季节变化的能力,如利用社区的体育器械(大型运动器械、专项运动器械等)或身边的物品(用报纸做成纸球进行投掷活动等)进行体育活动;经常与孩子玩拉手转圈、秋千、转椅等游戏活动,让幼儿适应轻微的摆动、颠簸、旋转,促进其平衡机能的发展;和孩子共同玩跳房子、踢毽子、蒙眼走路等游戏,使孩子的动作更加协调、灵敏;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自己走路、自己上下楼梯、自己背包;根据季节或气温的变化,适当地增减运动量;定期为孩子进行健康检查,幼儿园每年为孩子进行健康体检,家长对检查的结果要予以关注,及时地发现孩子的健康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长期的身体锻炼,全面协调地发展孩子的体能,增强孩子的体质,提高孩子适应社会、自然的能力,同时在活动中培养孩子勇敢、不怕困难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③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引导孩子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家长有必要为孩子制定符合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的一日生活秩序,比如早晨几点起床、几点进餐、几点午睡,保证孩子足够的活动、睡眠时间。家长可以把家庭和幼儿园的作息制度衔接起来,制定家庭作息时间表,引导孩子按计划活动;帮助孩子获得日常生活中必需的卫生知识,如早晚刷牙、勤剪指甲、勤换衣服等;注意孩子的体态,提醒孩子保持正确的站、坐、走姿势,以形成正确的姿势,避免骨骼生长异常。
(2)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①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家长的情绪、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情感。在与孩子相处的时候,家长要注意保持自身良好的情绪状态,以积极、愉快的情绪去影响孩子,营造民主、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理解、尊重孩子,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注意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接纳他们的个体差异,积极地肯定孩子的进步和成功,耐心地鼓励孩子的尝试和努力。面对孩子做错事时,家长更要冷静处理,而不是大声斥责,更不能打骂。家长要学者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 轻松的家庭氛围,让他们的心灵更加的安定、快乐。
②增强心理调适能力
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家长会尽一切可能为孩子创造最好的生活条件,满足孩子各方面的需要。但由于家长过度的“有求必应”和“赞许”,很容易形成孩子争强好胜等不良的性格,如玩什么都只能得第一名,老师、家长必须表扬自己,否则就会闹情绪、发脾气。因此,家长要让孩子懂得有成功就会有失败,有赢就会有输。父母在与其竞赛时,可适当赢过孩子,并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让孩子知道,竞赛就会有输有赢,最重要的是付出努力,不一定每次都要得第一,用这样的办法让孩子正确面对成功和失败。
③掌握恰当的表达方法
孩子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不高兴的事情,家长要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并给予恰当的引导。如:发现孩子不高兴时,主动询问情况,帮助他们化解消极情绪;在孩子发脾气时不硬性压制,应冷处理,等其平静后告诉他什么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家长要教给孩子宣泄和控制情绪的一些方法,如:可以将不高兴的事情和父母说一说,或者跟自己的好朋友、跟自己喜欢的玩具说一说等,指导孩子学习用恰当的方式释放不高兴的情绪,引导他们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3)注重安全教育
①创设安全的生活环境
一名9岁男孩在商城独自乘坐自动扶梯时被卡身亡;幼童跟随成人购物,独自跑到商场旋转门处玩耍被卡住;孩子在外独自燃放烟花爆竹时发生意外,等等,这些事故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和听到,警示我们重视孩子的安全是家长的一个重要职责。
3-6岁的孩子活泼好动,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什么都想去看一看、摸一摸。但此时也是孩子身心发育的阶段,身体协调性较差,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常常不能预见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在孩子的生活中,隐藏着各种安全隐患,需要家长格外地注意。如: 孩子出于好奇,会到垃圾桶中翻找东西,如果有带齿边的罐头盒和盖子,或碎玻璃片等危险的垃圾,要及时处理;烹饪台上沉重的、易碎的或是尖锐的物品用完要随时放回橱柜中,避免让孩子拿到;开水壶要放到孩子碰不到的地方;刀具、火柴、药品、清洁剂、玻璃瓶等也要避免孩子接触;洗衣机不工作时要把门关紧,避免孩子爬进去或将玩具塞进;带孩子骑车时,双脚应离开车圈一段距离,防止脚被卷进车轮,如果坐在前面,孩子的手不要放在车闸附近,以免捏闸时伤到手;阳台或窗台要有安全保护措施,防止孩子探出;使用安全的电源插座,避免孩子将手放到插座里;不要让孩子一个人进入浴室洗澡,不能把浴室反锁起来,不要让孩子自己动手调节水温;在公共场所要注意照看好孩子;在孩子乘车、乘电梯时要陪伴在孩子身边;不要把孩子单独留在家里或汽车里等。家长要有意识地识别可能给孩子造成伤害的安全隐患,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防护,做到防患于未然。
②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
根据美国消费者安全委员会统计,每2.5分钟就有1名孩子因游戏设施而受伤就医。每年有超过20万名孩子深受游乐设施伤害之苦。在我国因游乐设施导致的伤害也常见于网络、报纸等新闻发布端。
从哭闹不止到蹒跚学步,再到能跑会跳,孩子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广阔,对自由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随之而来的安全事故频发,其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源于孩子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和安全常识。因此,家长不仅要有保护孩子生命安全的责任,更要有对孩子进行初步的安全指导、提高孩子保护自己的能力,教会孩子必备的自我保护技能的意识。家长要引导孩子掌握一些关于安全的基础信息。如:记住自己家庭的住址、电话号码、父母的姓名和单位,一旦走失时知道向成人求助,并能提供必要信息。遇到火灾或其他紧急情况时,知道要拨打110、120、119等求救电话。认识常见的安全标识,如小心触电、小心有毒、禁止下河游泳、紧急出口等;帮助孩子了解周围环境中不安全的事物、不做危险的事。如:不动热水壶,不玩火柴或打火机等;学习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如外出时要紧跟成人,不远离成人的视线,不跟陌生人走,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在河边和马路边玩耍;遵守基本的安全规则和交通规则;运动时能主动躲避危险;不允许别人触摸自己的隐私部位;在遇到危险时能主动寻求帮助等等。关注孩子的安全,绝不意味着家长要对孩子束手束脚,而要学会将安全的责任逐步从大人手中转交到孩子自己手中,让孩子学会自己避开、应对危险的技巧和方法。
③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
安全意识是保障孩子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孩子对安全知识的掌握及保证自身安全的基本行为的认识。幼儿活动欲望强烈,但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因此家长在教给孩子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的同时,也要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思想上的重视才有助于孩子进行安全防护。学前孩子年龄小,自觉性和自制力较弱,所以对他们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能一蹴而就。家长除了教给孩子一些方法和技能外,应注意经常提醒,创设情境进行演习,使孩子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不断熟练,逐步形成自觉的行动。要让孩子明确生活中活动的具体要求,知道怎样做才对、怎样做不对。如:利用外出乘车时机,有意识地教育孩子乘车时不要把头、手伸出窗外,不能在车行驶时乱跑,要拉紧扶手等;外出踏青,告诉孩子在野外不能食用花草、种子,不能到危险的地方去,强化孩子的安全自护意识。家长要适时加以引导教育,使孩子从中学会正确分析情况,避免伤害,遇到紧急情况时会躲闪、让开,或喊叫求援,以保护自己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