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快讯
言传身教,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4-03-13 15:27:59.0
    伊索寓言有这样一个故事:螃蟹妈妈在沙滩上教螃蟹宝宝学习走路。一遍又一遍,螃蟹妈妈耐心地教着,可是无论它怎么努力地教,小螃蟹都不会直行,而是横着歪歪斜斜地走。螃蟹妈妈在后面不停地纠正说:‘‘孩子,走正了!要正着走!”小螃蟹不解地说:“我怎么正得了呢?妈妈,你走路就是斜着的呀。”

     我们教育孩子总是遵循着一个词:言传身教。“身教胜于言传”这个古训,相信很多家长也并不陌生。也就是说,其实孩子的成长,尤其是幼年期的孩子,往哪个方向发展,往往不是家长单纯讲道理就可以指引的,而是看家长怎么做。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是幼儿期的孩子正处于模仿学习的阶段,由于生活经验的局限,他们并不能区分是非好坏,而是一味模仿家长给他们造成深刻印象的行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就像-块空白的石膏板,一旦从家长那学到了什么行为,就会先入为主,印刻到白板上,想要抹去是非常困难的。那讲道理为什么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呢,这也是有科学根据的:道理是认知的范畴,认知活动是高级神经所主,注意却是较低级的神经活动,后者的反应速度会比前者快零点零几秒,也就是说,当孩子想起家长讲过的道理时,她的行为已经在不经意间发生了。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了身教的作用,于是自觉采取以身作则的方式,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也先做到,这是非常智慧的教育方式。但是,在对很多家长的观察和交流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家长的“以身作则”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为了给孩子树立榜样,过于功利化的“示范”。身教,并不仅仅是希望孩子养成哪些特定的习惯而请刻意呈现给孩子的榜样行为,而是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中“润物细无声”,很多孩子的模仿行为, 恰恰就发生在父母意识不到的情境下。比起在具体行为上有意的以身作则,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日常生活中无意识的言行举止。

    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中有“吸收性心智”的存在,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孩子会在日常的一点一滴中,将家长习惯性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方式照单全收,并渐渐内化成为自己的行为模式。比如,别人找你帮忙,你不想请,就编出了孩子生病了的借口,孩子听到了,就学会了说谎;去到超市购物,抻出一大条塑料袋装进包里,孩子就学会了占小便宜;在家中议论他人长短,孩子就学会了挑拨是非。所谓“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令而不从”,每个家庭出来的孩子,往往身上就带着那个家庭的烙印。所以,对“身教”的最高境界,就是我们做好我们自己。

会了占小便宜;在家中议论他人长短,孩子就学会了挑拨是非。所谓“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令而不从”,每个家庭出来的孩子,往往身上就带着那个家庭的烙印。所以,对“身教”的最高境界,就是我们做好我们自己。
    那些成长的很好的孩子,未必是家长整天苦口婆心磨破嘴皮子说出来的,更常见的是,家长本身生活态度积极,价值观人生观端正,内心幸福指数很高,孩子也教养的很好。再多的教育技巧,再多的教育投资,都不如我们把自己真正做好,孩子有了成长的榜样,无须我们太费神费力,他们在日常的模仿中就达到了更好的生命状态。所以,孩子脾气暴躁,想想我们自己的性情是不是;太过火爆;孩子自由散漫,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自律性差;孩子懒惰贪求安逸,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当孩子身上出现各种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寻求的,不是教育专家的专业建议,而是审视自身和周围环境,看看是什么造成了孩子这样的问题。
     最后,身教胜于言传毋庸置疑,但身教的内涵干万不要局限于刻意的表现,而是我们发自内心的、最本质的积极和善良,努力和正直。教养,是-一个生命带领和影响另-一个生命走向独立的过程,与其说是技巧的堆叠,不如说是自然滋养的结果。